提案獎|得獎

龜「疫」難逃?食蛇龜與柴棺龜的隱形危機

章愛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

摘要

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穩定至關重要,但疾病已成為全球物種衰退的潛在威脅。台灣特有的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與柴棺龜(Mauremys mutica)因棲地破壞、非法走私與外來種入侵而面臨存續危機。外來種可能攜帶病原,對原生種健康與生態平衡造成衝擊,然而目前對這兩種龜類疾病的研究仍相當有限。本研究將針對野生與收容個體進行非侵入性採樣(口腔以及泄殖腔拭子),以qPCR與PCR檢測疱疹病毒、腺病毒及蛙病毒,並透過基因定序分析病原來源與潛在傳播途徑,評估外來種在病原交換中的角色。研究成果將揭示病毒感染率,建立疾病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作為健康監測與保育管理的依據,同時強化疾病監測、減少病原傳播風險。此外,本研究將推動科學傳播,提升公眾對龜類保育的認識,促進跨界合作,確保原生物種與生態系的永續發展。

方法與執行步驟

本研究與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及柴棺龜(Mauremys mutica)的生態研究及收容單位合作,進行樣本採集與病毒感染分析。研究對象分為:(1) 原生棲地個體、(2) 野放個體、(3) 重複捕捉個體,以比較不同族群間的病毒感染狀況。

樣本採集以喉頭拭子為主,以獲取高品質病原核酸。若發現新鮮死亡個體,將解剖評估死因。所有樣本將置於 DNA/RNA Shield™ 保存液中,以確保核酸穩定,並降低病原體傳播風險。

實驗分析:
  1. 核酸萃取:獲取高純度DNA/RNA。
  2. 病原檢測:利用PCR/qPCR分析樣本是否帶有病原。
  3. 序列分析:對陽性樣本進行基因定序,確認病原來源與遺傳變異。
  4. 病原親緣分析:比較病原株與公開數據庫中的序列,推測演化關係與傳播來源。
  5. GIS空間分析:整合病原檢測結果,評估地理分布與潛在熱區。
  6. 科學溝通:透過社群媒體、保育講座等方式,向公眾傳遞疾病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高保育意識。

本研究將從個體感染到族群傳播模式進行分析,結合親緣與GIS分析,提供疾病監測與防控策略的科學依據。

創新作為與跨域合作

創新作為:
  1. 病原傳播風險的跨物種比較:本研究評估走私龜類是否參與病原交換,透過基因定序與親緣分析,追蹤病原來源與演化,確認外來物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
  2. GIS空間分析與熱點預測: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比對病原檢測結果與環境資訊,建立病毒傳播「高風險區域」,提供保育策略參考。
  3. 疾病監測與野放管理:針對「原生棲地個體」、「野放個體」與「重複捕捉個體」進行病毒檢測,評估野放個體是否攜帶病原影響野外族群健康。
  4. 研究應用與科學傳播:研究成果將轉化為保育建議,並透過社群媒體與講座,提高公眾對本土龜類健康的關注,促進決策者參與。
跨域合作:
  1. 學術合作: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與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整合專業知識,並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共享數據與技術。
  2. 政府與保育單位合作:與政府機構合作,提供疾病監測數據,協助保育政策擬定,並參與收容與野放個體的健康評估。
  3. 民間與企業合作:透過企業資源支持研究,並透過社群媒體與保育活動,提高公民參與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

預期成果與貢獻

  1. 建立重點病原的龜類疾病監測機制
    1. 建立標準化的病原採樣與檢測流程,提供長期監測依據。
    2. 透過基因定序與親緣分析,確定外來病原對本土物種的影響。
  2. 提升野放管理與保育策略
    1. 評估野放個體的健康狀況,降低人為干預造成的疾病傳播風險。
    2.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野放標準與健康篩檢機制,確保野外族群穩定。
  3. 應用GIS分析進行風險評估
    1. 建立病原傳播熱點圖,識別高風險區域,提供即時防疫與保育管理參考。
  4. 促進跨領域合作
    1. 與政府、學術單位、企業與保育團體合作,推動政策制定與執行。
    2. 共享數據與研究結果,提高國內外學術與保育界的交流與應用價值。
  5. 提升公眾參與與保育意識
    1. 透過社群媒體、講座與公民科學活動,提高社會大眾對本土龜類健康的關注
    2.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計畫,促進生態保育與企業合作的長期發展。
團隊名單

章愛梅 / 獸醫學系 /助理教授 /野生動物疾病與生殖控制
陳貞志 /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教授 /野生動物傳染病的GIS分析與保育醫學研究.
紀煥群 / 獸醫學系 / 大學部學生 / 參與實驗操作與病原檢測
劉伶庭 / 野生動物保育所 / 研究所碩士學生 /參與實驗操作與病原檢測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