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獎|入選

淺層基因體定序法重建台灣竹節蟲親緣關係

王柏澂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
共同發表人:蔡經甫、鄭明倫、吳立偉

摘要

台灣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大陸島,擁有極高比例的竹節蟲特有種,反映其獨特的演化歷史。然而,目前仍缺乏一個完整的系統發育架構來釐清這些物種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中,我們以淺層基因體定序法(genome-skimming),針對台灣現有11個有效屬中的10個屬及兩個未描述的新種(共16種)進行定序。分析結果顯示,有四個物種需要進行分類學處理,分別為 Micadina honei (Günther, 1940) comb. nov.、Micadina truncatum (Shiraki, 1935) comb. nov.、Otraleus okunii (Shiraki, 1935) comb. nov. 以及 Ramulus granulatus (Shiraki, 1935) syn. nov.,現被視為 Ramulus artemis (Westwood, 1859) 的同物異名。儘管某些台灣竹節蟲屬呈現多系群關係,本研究強調了模式物種在處理系統分類問題上的重要性。此外,本研究亦顯示淺層基因體定序法針對老舊或是 DNA 以碎裂之樣本仍具有良好的效果,可獲得大量的序列資料進行分析。

方法與執行步驟

本研究共採集 16 種台灣竹節蟲,包括已知 10 屬14 種與 2 個未確認物種,DNA 萃取後碎裂成 200–500 bp 的片段後,使用 Illumina NovaSeq 6000 進行次世代定序 (NGS)。NGS 序列使用CLC genomic workbench 22 組裝出完整的粒腺體基因體與 18S、28S、H3 核基因。結合 NCBI 已公開之序列資料庫,產生包含606樣本,7 個基因的序列矩陣。使用 IQ-tree 2.1.3 與 Mrbayes 3.2.7a 建構親緣關係樹,並依據親緣關係樹的結果與形態特徵歸納並提出合適的分類修訂。

創新作為與跨域合作

本研究是首個針對台灣竹節蟲的完整親緣關係分析,並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獲得較為稀有或保育類竹節蟲之樣本。自台灣的竹節蟲研究由素木得一於二十世紀初期的餘百年之後,首次提出了基於分子生物學的證據,相比起僅基於傳統形態分類研究更全面的系統分類與親緣演化框架。此外本研究亦揭示了台灣整體的竹節蟲向具有複雜的生物地理學背景,為東亞地區島嶼生物地理與後冰期物種擴散研究提供可比較的材料與方法參考。

預期成果與貢獻

  1. 本研究完成台灣竹節蟲絕大多數屬與物種的 DNA 定序,此資料集成為目前台灣與鄰近區域竹節蟲最完整的分子親緣資料庫,為全球竹節蟲目研究提供關鍵資料。
  2. 明確釐清台灣竹節蟲的分類地位與演化關係,證實台灣竹節蟲應分屬 6 個科、13 個屬,並針對多系群進行分類修訂。
  3. 本研究示範淺層基因體定序法在分類與保育上的應用潛力,本研究成功從博物館舊標本與降解樣本中恢復完整基因序列。對其他稀有昆蟲、保育物種、無法野外再採樣的樣本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