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蠍是小型節肢動物(1-10mm),以捕食體型更小的動物為生,像蟎、跳蟲等等。擬蠍棲息大多於落葉層、石頭下或樹皮下,而有些擬蠍可以在潮間帶被找到,像是Garypidae彎螯擬蠍科的Anagarypus, Anchigarypus與 Garypus(彎螯擬蠍屬)。 本研究描述兩個台灣南部的彎螯擬蠍屬的新種,Garypus wilsoni Lin & Chang (威爾森彎螯擬蠍) 與 Garypus sanasai Lin, Huang & Chang (綠島彎螯擬蠍),同時也回顧台灣擬蠍的分類研究並提供台灣的物種名錄。兩種新種擬蠍的樣本採集自海岸的石頭下,形態與分子親緣關係皆支持他們為新物種,本研究為臺灣在1937年後第一個新種描述,同時也是彎螯擬蠍科在臺灣與彎螯擬蠍屬在東亞地區的首次記錄。除此之外,綠島彎螯擬蠍也是目前彎螯擬蠍屬在西太平洋最北的分布紀錄。
Zoological studies 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出版的期刊,收錄動物行為、生態學與演化學的文章,不接受單純只有單一新種描述的文章,是免期刊發表費用且公開取用的期刊,根據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2023年的impact factor為1.5,在動物學的排名為58/181(Q2)。是臺灣本土動物學重要且頂尖的期刊,也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發表於此。除了這篇研究以外,還有兩篇來自東歐及巴西的擬蠍研究。
台灣在此之前沒有本土的擬蠍研究者,最後的新種描述停留在1937年。不只台灣,全世界的擬蠍研究者比起其他類群也少很多。大多擬蠍的研究都是純形態分類為主,常常有分類錯誤的情況發生。此研究是少數加入分子親緣關係的分類研究,並且也同時提供模式標本的生物條碼COI序列,供後續研究與比較。自2022至今已有兩篇國外的擬蠍研究引用此文章。
這篇奠定了臺灣擬蠍的研究基礎,整理了過去臺灣擬蠍的分類,同時也使台灣擬蠍原本的8科8屬10種增加到9科9屬12種。擬蠍在生態系中扮演掠食者角色,因此較難在環境負載力低或受破壞嚴重的棲息地存活。舉例來說,2007年網路上曾有北海岸擬蠍的記錄,但十年後,我與該記錄的作者重新調查該地點,卻未能再次發現其蹤跡。這顯示擬蠍可能對環境變遷敏感,因此記錄其多樣性對於棲地保育非常重要。本研究所發現的兩種新種,目前只有在台東、車城與綠島有分布,為南部特有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