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擬食蝸步行蟲(Carabus nankotaizanus)是台灣最大的特有步行蟲,該物種的界定長期存在爭議,過去被劃分為四個亞種,但亞種的界定大多依賴連續的形態變異,缺乏充分證據支持其獨立物種身份。2009年,台灣擬食蝸步行蟲被排除在保育名單之外,當時對其分布、生活史和遺傳多樣性的了解仍然不足。
結果顯示,海拔500~1000公尺區間僅有一筆紀錄,顯示其可分為高低海拔兩個族群。基於此,我們使用不同物種概念進行界定:基於這些結果,我們建議將台灣擬食蝸步行蟲視為四個獨立演化的分類群,而非單一物種。由於低海拔族群面臨棲地減少與破碎化的威脅,未來氣候變遷可能加劇這一問題,而高海拔族群儘管影響較小,密度較低顯示出更高的脆弱性。為此,我們建議重新評估台灣擬食蝸步行蟲的保育策略,並根據不同的演化單位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
本研究整合形態學、生態學與分子遺傳學,採多重物種概念,突破過去僅依賴形態特徵的分類模式,將台灣擬食蝸步行蟲重新界定為四個獨立演化單元。結果揭示高低海拔族群在體型、棲位及活動週期上的顯著差異,並透過潛在分布模型評估不同氣候情境下的棲地變化與風險,提出精準保育建議,為特有種長期保護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