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獎|入選

Diversity of Taiwanese Brackish Crabs Genus Ptychognathus Based on DNA Barcodes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許智惟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共同發表人:施習德

摘要

折顎蟹屬 (Ptychognathus) 的物種常見於具有淡水注入的海岸與河口棲地,但由於種間形態相似,該屬物種長期以來難以辨識。本研究利用 DNA 條碼 COI 基因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輔助鑑定臺灣產的折顎蟹類。結果顯示,COI 可成功區分10個物種,其種內遺傳距離低於 1.54%,種間距離則為 12.2%–19.57%。此外,本研究亦描述了來自台灣的兩個新種:產於南台灣的牧氏折顎蟹 Ptychognathus makii 以及分布於南台灣與菲律賓南部的斯氏折顎蟹 P. stimpsoni。兩新種皆可藉由多項形態特徵與其他折顎蟹物種進行區分,包括背甲、眼窩、額區、雄蟹尾節、第一生殖肢及步足的剛毛特徵等。

方法與執行步驟

於全臺灣 (包括離島) 多處樣點進行採樣,採集著重於不同類型的河口與受淡水影響的海岸。拍攝生態照後,以徒手或撈網採集折顎蟹標本保存於酒精中。後續使用解剖顯微鏡進行形態檢視,記錄並描述其重要形態特徵。在確認並記錄形態後進行 DNA 萃取,並將萃取後的 DNA 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使用 LCO1490 與 HCO2198 之 引子,並將 PCR 產物送至生技公司使用自動定序儀取得序列。取得序列後,使用 MEGA 軟體 (vers. 10.0.5) 並採用 Kimura (1980) 2-parameter (K2P) model 與 complete deletion 選項,建構 COI 基因片段的 Neighbor-Joining (NJ) 樹。此外,樣本間的鹼基 (bp) 差異數量及 K2P model下的成對遺傳距離估算亦使用 MEGA 進行計算,以評估其遺傳多樣性。結果顯示,臺灣的折顎蟹可依據形態分為 10 個物種,有效的分類特徵如背甲、螯足、步足、生殖肢與生殖孔等。分子結果部分,COI 基因片段可成功區分 10 個形態物種,種內遺傳距離低於 1.54%,種間距離則為 12.2%–19.57%,具明顯的差異。此外,基於形態與 COI 差異,本團隊於此研究與後續研究總共描述了分布於臺灣的 4 個新種:牧氏折顎蟹 Ptychognathus makii、斯氏折顎蟹 P. stimpsoni、酒井折顎蟹 P. sakaii、大姊折顎蟹 P. dajie

創新作為與跨域合作

本研究結合傳統形態分類與 DNA 條碼技術,系統性整理台灣的折顎蟹屬多樣性,建立精確鑑定標準與資訊。結果確認 10 種 (含 2 新種及 1 未知種),並為全球此屬分類學提供重要資料。雖然弓蟹科為海岸常見蟹類,但以往相關分子資訊卻非常不足,本研究亦驗證 DNA 條碼在其鑑定物種上的適用性。除折顎蟹屬外,申請人亦以此技術檢視其他弓蟹科,新增臺灣紀錄種 7 種及新種 3 種,並提供多種 COI 基因序列,有助於後續分類、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研究。

預期成果與貢獻

臺灣以往對弓蟹科研究相對不足,但其為海濱與河口常見蟹類,部分因獨特形態 (如啦啦蟹) 被作為寵物販售。本研究發現臺灣的折顎蟹多樣性極高,且部分物種為僅分布於臺灣與鄰近區域,顯示河口生態系的獨特性。應用 DNA 條碼鑑定可降低鑑種門檻、減少錯誤,並助於物種監測與生態調查;類似方法亦可推廣至其他蟹類,以促進保育與管理。此外,研究成果亦可作為政策依據,如河口保護區設立、環境影響評估及物種保護名錄更新。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