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營養階層的物種時常透過生態棲位分化以達共存。然而,當面對共同掠食者,物種可能在時間或空間上調整活動以迴避威脅,而這些改變也可能會增加彼此生態棲位的重疊度。遊蕩犬(Canis familiaris)嚴重威脅臺灣的原生哺乳動物,可能導致:(1) 原生食肉動物的活躍程度與犬隻顯著負相關;(2) 原生食肉動物在空間或時間上迴避遊蕩犬;以及 (3) 原生食肉動物之間的空間或時間生態棲位重疊程度增加。本研究聚焦於臺灣四種中型食肉動物:白鼻心(Paguma larvata)、食蟹獴(Herpestes urv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與鼬獾(Melogale moschata)。我們以相對活躍指數(RAI)、佔據模型與核密度估計分析相對豐度與時空生態棲位重疊度的變化。結果顯示,遊蕩犬RAI與鼬獾(p < 0.001)、食蟹獴(p < 0.05)的RAI顯著負相關。鼬獾在空間上亦迴避犬隻(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SIF < 1),但食蟹獴則與犬隻共存(SIF > 1),這可能與其對特定環境(如淡水域周遭之森林)的高度依賴有關。本研究揭示遊蕩犬對鼬獾與食蟹獴的威脅,也凸顯了淡水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我們整合了來10份自動相機資料集,來源包含政府機關、私人公司以及學術單位。2010年至2021年間,共蒐集1,270部自動相機,海拔範圍1至2540公尺。我們隨後依據不同模型的需求篩選資料。
我們也納入多項環境因子為控制變因,包括道路密度、海拔、坡度、降雨量與森林覆蓋率。此外,考量到食蟹獴對河岸環境的依賴性,我們在食蟹獴的模型中納入與水體距離為因子。
為了檢驗原生食肉動物的活動程度是否與遊蕩犬呈負相關(預測1),我們以這些物種的相對活躍指數(RAI,每100天的獨立照片數)建立對數常態分佈的廣義線性模型。為了檢驗原生食肉動物是否在空間或時間上與犬隻進行棲位分化(預測2),以及犬隻是否導致原生食肉動物之間的空間或時間棲位重疊增加(預測3),我們分別運用條件式兩物種佔據模型(Conditional Two-species Occupancy Model)與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來探討空間交互作用與活動模式。前者可直接納入環境因子計算,並得出物種交互因子(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 SIF)。該因子若大於一,代表兩物種共域;小於一,代表劣勢物種迴避優勢物種;等於一,則代表兩物種獨立。核密度估計則可運算出活動模式重疊度(Δ),我們再以負二項式分佈的廣義線性模型判斷各因子對於Δ之影響。
過去研究多假設,若原生物種未迴避入侵物種,則表示其未受顯著影響。然而,本研究除應用生態棲位相關模型,亦進一步納入相對活躍指數分析,補足單一類別模型的解釋限制。我們發現,即使食蟹獴與遊蕩犬的生態棲位高度重疊,其活躍程度仍因犬隻的存在而顯著下降。該結果顯示,共域並非物種相安無事的結果,而是因原生物種受限於棲地,無法完全迴避犬隻。本研究提供更細緻的影響評估方式,並可作為未來入侵種影響研究的標竿。